鸭寮街

北大考古女生谈父母

【北大考古女生谈父母】于2020年08月31日,据鸭寮街了解到,北京有一位高考状元曾经说过,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不过今年高考就出现了一个寒门出贵子的例子,湖南耒阳一名留守儿童以676分的高分考上了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这是一个让人喜闻乐见的故事,而且十分具有励志精神,之后有记者对钟芳蓉进行了采访,钟芳蓉是跟者爷爷奶奶长大的,在她谈到自己父母的时候哽咽了。接下来,大家可以和鸭寮街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哦~

北大考古女生谈父母

报北大考古女生谈到父母哽咽了

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契珩 ,回忆高考查分那天,“还在睡午觉,不急,该出的分总会出”。她说,和父母一年才能见一次,盼到了甚至不好意思叫他们,但“他们会鼓励我学习,也很尊重我报北大考古”。得知女儿的成绩,钟芳蓉母亲说女儿的孩子不会再成留守儿童,“有出息了,替她高兴……”

“留守”,是钟芳蓉无法回避的话题。她的家乡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同仁村,地处湖南省南部山区,因为土地资源紧缺,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外出打工成了村里人发家致富的唯一出路。

钟芳蓉的父亲钟元位在13岁,刚读到小学六年级时就辍学回家了,他先是干了两年农活,后到广东打工。在广东,钟元位与在中山市一家制衣厂打工的刘小义相识并结了婚。2002年3月,钟芳蓉出生了。几个月后,为了生计,钟芳蓉的父母又相继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

和其他到外地打工的父母一样,他们每年春节回老家一次,短暂地停留之后,再返回外地继续打工,周而复始,钟芳蓉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谈到父母钟荣芳哽咽了…

要出来的总会出来的

8月27日,《面对面》记者在正源学校见证了钟芳蓉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全过程,学弟学妹为钟芳蓉鼓掌叫好,而她本人却异常平静。这种平静并不陌生,早在一个月多前,7月23日湖南高考成绩发布,大家都在争相查分时,钟芳蓉就表现出了她的平静。

记者:说要查分的时候你不查分,你说我还想午睡?

钟芳蓉:嗯。

记者:真的,为什么这么不关心分数?

钟芳蓉:不急。

记者:为什么不急?

钟芳蓉:要出来总会出来的。

记者:你有把握考高分吗?

钟芳蓉:没把握。

记者:那你还不急?

钟芳蓉:不急,我想再差一本应该会有吧。

记者:当时考完了以后,你觉得自己最差怎么样?

钟芳蓉:我没对答案,感觉临场发挥有点糟。语文当时考得挺慌的,作文有很多涂改,有的段落都写错了,直觉大概会600分以上。

北大考古女生谈父母

选择考古只用了几分钟“喜欢每一次挖掘都是发现、都是惊喜”

清晰的目标、清醒的自制,加上学校以高考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钟芳蓉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7月23日,高考成绩发布,钟芳蓉676分,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校长连夜从耒阳市开车赶到同仁村,为钟芳蓉的成绩燃放烟火;钟元位夫妇也在第一时间从广东出发赶着回家。在他们依然沉浸在成绩带来的喜悦中时,钟芳蓉已经做出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决定。

记者:喜欢?

钟芳蓉:对,就喜欢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

钟芳蓉:不记得了,就感觉小时候就对历史一直有兴趣。

记者:这么大的事自己做的主?

钟芳蓉:对。记者:想了多久做出这个决定?

钟芳蓉:几分钟。记者:你觉得能坚持下去吗?

钟芳蓉:我觉得能,我对一件事情就算我不喜欢,我也能做下去,我喜欢的话我会坚持得更久,我觉得每一次挖掘都是发现,都是惊喜。

钟芳蓉母亲刘小义:我们不懂考古系究竟会干什么,也不懂什么专业赚钱。我们只能尊重她的选择,她有权利去选择她自己喜欢的。她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她要去实现她的梦想。

考古女孩钟芳蓉有多大压力,家长都未必清楚,只有她的学长明白

今年,湖南文科第四名的钟芳蓉最终选择北大考古系在网上引起了极大争议。因为这个选择,钟芳蓉也成了考古界的团宠。但却无人知道,在这个选择背后,她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或许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明白,这就是她的学长潘军。

钟芳蓉就读的湖南耒阳正源学校自2012年到现在,一共有12名考生考入了清华北大,今年有两位,钟芳蓉是其中之一。而潘军正是该校第一位考入北大的高材生。在钟芳蓉身上,潘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年的他和钟芳蓉几乎如出一辙,同样被聚光灯包围,同样被市领导、学校老师一行几十人驱车到他所在村里,庆祝他金榜题名。一块披挂着大红花的长方形奖牌至今挂在家里的客厅。潘军也曾立志要从事科研,称其他的选择对他而言都毫无吸引力,他的偶像是钱学森。

耒阳正源学校的校长罗湘云建议钟芳蓉提前10天去北京报到,带爷爷奶奶一起坐一次高铁,费用由他来出。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大山里面的人们和外界被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正源中学实行封闭管理,学生们寄宿学校,初中生半月回家一次,高中生延长到一个月。学校管理非常严格,495个摄像头分布在380亩校园各个角落,时刻监控着学生。

有没有熟悉的感觉?熟悉就对了,就是衡水模式。事实上校长罗湘云是衡水模式的忠实拥护者,他的教育理念是,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

2019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会派一些高三的学生去衡水学习,短则半年,长则一年。钟芳蓉高三也去过衡水学习,但除了她,其他几位去衡水的学生,高考成绩反而变差了。钟芳蓉坦言,衡水的学习对她帮助很大,但她只呆了一个学期,就不愿意再去了,衡水的压力太大了,她这种性格内向的孩子感到极为压抑。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几乎全部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和外界处于半隔绝状态,除了学习,和外界几乎没有任何的信息交流。8月3日下午,现在在耒阳做选调生的潘军来到了钟芳蓉的家里,他告诉了钟芳蓉他自己的真实故事。考上北大后意气风发,立志当科学家,拒绝了家人要求报考的临床医学,选择了化学。但6年后研究生毕业,他还是选择成为了一名选调生。

他讲述了他在大学的努力,有限的见识,使得他格局太小,对专业也不够了解。尽管他在读研时,是导师最勤奋的学生,也曾在影响因子19的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过论文。但他依然败给了现实。出国深造没有经济基础,即使勉强成行,回国后也很难进985,211高校。而如果继续做研究,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

潘军并没有劝钟芳蓉改专业。他能体会到她目前面临的压力。自从报考考古的消息传出后,父母不理解,4家电视台上门采访,她闭门不出,最后直接跑深圳去了。钟芳蓉已经成为了典型,她也没有反悔的机会。在听潘军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她很安静地听着。期间,媒体采访的电话接连不断,她干脆开启了飞行模式。

对于她的压力,潘军非常理解,他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就像他当初必须在化学这条路上走下去一样,钟芳蓉现在也必须在考古这条路上走下去。

北大考古女生谈父母

在正源学校,钟芳蓉并不孤单

在正源学校,初中部分层教学,初一有8个尖子班,初二缩减至6个。学校采取“2+4”教学模式,允许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跳过初三读准高一,准高一和高一年级的尖子班缩减至4个。文理分科后,理科尖子班剩下2个,文科只剩一个。143班就是经过层层选拔后,最终留下的“文科清华班”。

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陆建军把梦想寄托在这个班级,尤其寄托在钟芳蓉、匡雪梅和雷婉娟的身上。她们三个是他心里的“三驾马车”,是143班最有希望考上北京大学的人。

钟芳蓉和匡雪梅一个考了全省第4,一个考了第25名,都报考北京大学。雷婉娟没发挥好,但也超出一本线80多分,第一志愿填了厦门大学。

“清华班”像个真空的“盒子”,孩子们的娱乐时间都集中在放假的周末,钟芳蓉喜欢上B站看动漫和纪录片。她也剪辑、上传过视频——内容来自她最喜爱的动画电影《萤火之森》。除此之外,她还喜欢画画、看小说。

“清华班”里的学生唯一的娱乐是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新闻周刊》,为了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这项娱乐一直延续到高考前。有一次,《新闻周刊》报道了“20年后,学生当街打老师耳光”的新闻,接下来的语文测试中,作文主题恰好是“尊师重道”,3个班级的学生几乎全部引用了那则在《新闻周刊》上出现的事例。

除了这档电视节目,他们还靠一些杂志获取信息,积累作文素材。《青年文摘》《Vista看天下》是其中较火的两本。被媒体关注后,钟芳蓉在微博上回应:“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关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故事,钟芳蓉也是从这些作文素材杂志上看到的。

以上是【北大考古女生谈父母】的详细全文内容,对于北大考古女生谈父母你有什么看法呢?

展开全部内容

郑重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非鸭寮街观点。如信息标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合作。

相关生活热点推荐

北大考古女生谈父母,考古,北大,父母,女生